专栏

丁乙:流动的无限 |“十示”前行的注望

2022.10.14

一直以来,我的艺术方向都是通过实践而非构想所得,必须是通过几年的实践,慢慢地感觉走对了,便继续走下去,这是一个不断挖掘的过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丁乙

 

丁乙作为中国抽象艺术的先锋人物,是最早开始研究纯粹几何造型的中国艺术家之一。为中国抽象艺术开辟道路的丁乙,几十年来一直创作“十字”符号,认真而又笃定,这是一种对艺术纯粹性的坚守。但艺术之路总是面临选择,50岁之后的丁乙在当代艺术领域前行的过程中,也站在了艺术的十字路口上,就像他创作的“十字”一样。艺术之路漫漫,往何处去是一个终极问题。

艺术家将自己长达三十四年的十示之路划分为“平视”“俯视”“仰视”三个创作阶段,“仰视”阶段也已有十二年,此时的丁乙在内心深处渴望着转型。这个转型,预示着其未来的创作方向将通往何处。

“丁乙:流动的无限”展览现场,TAG·西海美术馆,2022

在TAG·西海美术馆的展览空间中,7号展厅集合了丁乙在地性创作的作品,艺术家试图以“十示”与观众、自然与建筑之间达成一种更为柔性的交流,亦在寻找未来艺术方向新的可能性。

“十示”行走至十字路口

丁乙以“十字”为基本图像元素的创作体系,自1980年代中后期发展至今,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。在创作早期,丁乙行走的是一条绝对抽象的道路,专注于一种宣泄性、意向性的表达。“我当时要做的是绝对的、纯粹的抽象艺术。完全切断与现实的链接,如同抽象的原教。”

在八十年代,丁乙善于在作品中以格子布作为背景。十字符号在格子上生长、变化、表现,格子构成了理性的罗盘,任由画笔逾越性地挥洒,但其自由性始终受到格子的限制,哪怕是在表面浮现的感性都是有限的,无法挣脱于理性。

“丁乙:流动的无限”展览现场,TAG·西海美术馆,2022

随着时间的推进,探索的深入,丁乙并未走入纯粹的形式探究之中,而是通过“慢下来”的创作方式(如将原本四笔的米字改为八笔的方式刻画),让自己沉浸式思考,正是该过程,得以将十字的边界拓宽。

“+”与“×”符号之间的孤立和连接映照出丁乙冷静、持续工作的状态。除了长期勤奋地、笔耕不辍地工作之外,丁乙始终在不断地自我革新。实际上,艺术家在当今“十示”第三十四年的行走之路,又到达了一个十字路口——究竟是要设置一种抽象的界限,还是让身心自由地创作呢?

“丁乙:流动的无限”展览现场,TAG·西海美术馆,2022

偶然间,丁乙与另一位世界级抽象主义艺术大师——肖恩·斯库利(Sean Scully,1945,爱尔兰-美国艺术家,战后抽象主义绘画重要人物)进行了一次面谈。同样作为抽象艺术的践行者,肖恩·斯库利采用冷静理性的形式(垂直和水平带、镶嵌块、渐变和变化的色块)进行艺术表达。但在谈到艺术时,肖恩·斯库利主要谈的就是情感。

“在与肖恩·斯库利的对谈中,我在研究他为何要着重谈情感,因为肖恩·斯库利作为一个抽象艺术家,作品内在是理性的基础,可能比感性更多一点,但他却仍然愿意更多的谈情感。”在与肖恩·斯库利的艺术对话中,丁乙看到了这位艺术家既坚持着抵抗所谓的“传统性”,同时也关注着情感,不断接纳更多的元素。

2014年丁乙与抽象艺术家肖恩·斯库利(中),在工作室进行对谈,由菲利普·多德(右)主持

这次对话也引发了丁乙新的思考,“我要不要压制我的情感,或者是感性的东西。如果感性的东西多了又该如何把控,所以矛盾和挑战是存在的。”正如艺术史学者卢迎华的分析,丁乙正在创作中展现出 “自我限定的企图”和“在其中释放复杂性的欲望”的矛盾,但也正是这个内在矛盾促成了丁乙作品中所蕴含的巨大张力。

“十示”于矛盾间迸发

在本次“丁乙:流动的无限”展览中,丁乙为TAG·西海美术馆的创作主题设立了两个关键词—— “星辰”和“大海”。艺术家结合展览所在的城市人文环境创作了在地性作品,也正是透过该类作品,我们能够把握丁乙在2022年最新的创作动向,以及在作品中凝注着的对未来探索之路的思考。

艺术家丁乙在展览现场,TAG·西海美术馆,2022,摄影:晁启轩

艺术与空间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,建筑与艺术作品既是两个独立的个体,又在相互融合中互为生成。TAG·西海美术馆在7号展厅中有四扇开窗,挑战着在场的艺术家思考作品和环境的关系。

“关于作品和空间之间的关系,空间会给予你启发,也在逼迫着艺术家寻找新的可能的发展方向,完全是西海美术馆七号厅给予了我灵感。”透过美术馆 7 号厅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窗户,丁乙看到了户外的天海一色,窗户如同画框,为艺术家带来灵感。

丁乙曾在7号展厅的窗前长久伫立,天空、海洋与十示符号共同具有“流动的无限性”。在夜晚,透过深海长空的静谧与深邃,艺术家仿若看到了正不断于未知中探索、寻找的自我。点点繁星与粼粼波纹如同闪现着“十示”符号,以坚守的长性与力量在漆黑中划出一道绚丽的流光,并将海的白昼与黑夜、平静与动荡汇聚在画面当中。

“丁乙:流动的无限”展览现场,TAG·西海美术馆,2022

不同于以往的作品,7号展厅中的画作层次清晰分明,出现了明确的气象、星座和海洋。形式上,除了 “十示”为基础的线条之外, 强调笔触感的、大小不一的点承担了艺术家的情感诉求。

“我注重交界处,那是一种矛盾主义的存在。”天空的斜线和水平线碰撞之处,是艺术家表现力最强的地方,在交接处发生着碰撞所产生的矛盾——水花、笔触或者是颜色的变化,承载着艺术家情感的迸发与矛盾的挣扎,形成一种形式语言的张力。

观看者在目光游离的过程中,仿佛能听到情感迸发如水花飞溅的声音,与艺术家进行着精神的凝视与对望。

丁乙,《十示2022-16》局部,“丁乙:流动的无限”展览现场,TAG·西海美术馆,2022

“十示”的在地性对话

与此同时,“丁乙:流动的无限”展览中突出的“在地性”创作,其中包含着艺术家对于观看者的理解。这个由自然、建筑与艺术共同创造的独特的情境场域,向观众发出一份邀请:现场将因为实时观看和即刻感受的存在,给予“在地性”更为丰富的讲述。在这建筑、艺术以及光影融合的维度里,为专程到访的观众献上一份独一无二的视觉盛宴。

正如丁乙所说:“我认为在青岛的作品跟展厅的关系是完美的。在这样的现场,如果不画大海和建筑本身的对话,与观众的共鸣性定会产生某种损失。”

丁乙从一种纯粹的抽象回归至现实,尤其是与自然及所在建筑空间环境的直接关联当中,作品的“在地性”非常明确。

“丁乙:流动的无限”西海浪谈现场,艺术家丁乙与策展人张子康对谈

“丁乙:流动的无限”西海浪谈现场,艺术家丁乙与策展人张子康对谈

这一次,艺术家不再把自己局限于某种规则之中,而是以更为宏观和综合的角度,突破了自我,寻找到创作新的切口。

丁乙认为自己的创作也不再是纯粹理性,感性愈发交融在其中。我们发现这位抽象艺术家正将其无叙事性,极为理性的艺术符号转译为与在地观众沟通的图码。

“丁乙:流动的无限”展览现场,TAG·西海美术馆,2022

在《人的境遇》中汉娜·阿伦特认为,“艺术被认为应该创造一种主体沟通的场景,促成主体间话语机制的建立。”

所谓“在地性”的艺术实践不只是完成作品,同时还建立着一种在地性的对话,包含着对于艺术本身、自我生存状态及所处环境的思考与讨论。

“在地性”的艺术实践并非只是创造一个作品,而是创造一个论坛和对话的空间。在艺术人文、自然环境及建筑空间的感性与理性之间展开无形的交流,在多元的思考场域中发现不曾触及的异质性——艺术家探寻未来的艺术方向,观众通往从未触及的“感知”边缘。

“丁乙:流动的无限”展览现场,TAG·西海美术馆,2022

丁乙为青岛及TAG·西海美术馆创作的在地性作品,既是基于自身的突破,也启发着观看者对于天与海、艺术与建筑之间圆融共生关系的理解,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的自我追寻与探索。

最后,我们用福西永在《形式的生命》中的一句,期待着“十示”在未来更多可能性的绽放:“时代承载这一件艺术作品,但时代既没有限度它的基本原理,也没有确定它的特殊形式。”

 

__________

参考资料:

[1]张子康:《丁乙:流动的无限》,2022年;

[2]卢迎华:《丁乙 十字体》,2020年。

分享